“三十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被称之为“而立之年”的重要节点。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之际,有幸跟随“宿新锐”年轻干部培训班到苏州,学习姑苏古城东翼这片“水塘洼地”的崛起经验,领略苏州工业园区这座“创新之城”的蝶变风采。
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拼出来的精彩
1992年,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访华期间,一个临时增加的行程,将一颗希望的种子植进了姑苏大地。
众所周知,当时的苏州城区发展主要依靠旅游业,根本没有进入省里推荐的合作城市名单。然而,面对无锡等老牌工业城市的先发优势,以及山东等地跟进洽谈的后发先至,苏州从李光耀考察期间提出的“在白纸上画图更容易”观点入手,带着高新区西侧、吴县黄埭镇、火车站以北城乡、金鸡湖地块四张“白纸”主动出击,牢牢抓住了中新合作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让这颗希望的种子在金鸡湖畔破土而出、发芽成长,最终长成了苏州工业园区这棵“参天巨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总是留给有思路、有志向、有韧劲的人们的”。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们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遇,特别是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打破了原来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在某些领域,宿迁与发达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我们拒绝躺平、锐意进取,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努力把难得的发展机遇转化为跨越赶超的强大势能。
一张蓝图绘到底,既是对过去的传承、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30年前,苏州工业园区从一张规划图起步;30年来,从土地利用到生态环保,到城市空间的科学安排,再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系统谋划,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将“规划先行”“规划即法”和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写入发展基因,通过一以贯之的科学规划和持之以恒的精准实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园区整体面貌与开发之初的总规蓝图基本一致,不仅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而且保证了园区建设发展的高水准、高品质。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启示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慢不得、急不得,坚决防止“四个冲动”,看得准的“积极作为”,紧抓当前、抓好当前,扎扎实实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看不准的“主动无为”,注重“留白”,严守“三线”、预留用地,给今后发展留下更多空间、赋予更多可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回顾苏州工业园区30年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气势磅礴的改革创新史。围绕优化外向型经济、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等,园区开展了许多创造性的试验和实践,涌现出了全国改革开放领域的多个“第一”“唯一”。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活力,为园区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苏州工业园区仅用10年时间,就再造了一个新苏州;用了15年时间,实现了“四个超千亿”;2016年以来,更是跃居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第一,连续保持了“八连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充分释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宿迁有着改革创新的基因,我们必须赓续好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推动“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使命担当,聚焦上级部署严格执行,围绕重点工作持续攻坚,深化既有改革打响品牌,守正创新、矢志突破,积极投身改革创新实践,为“省内作出更大贡献、全国奋力争先进位”贡献更多智慧、更多力量。
再过两年,宿迁就将迎来自己的“而立之年”。作为“宿新锐”年轻干部,我们应当进一步扛起强烈的使命担当,化身宿迁高质量发展最锋利的“剑”、最锐利的“矛”,以“宿”迁有我的干劲、创业创“新”的韧劲、“锐”意进取的闯劲,斩断阻碍发展的桎梏枷锁,挑破制约发展的瓶颈制约,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干家”,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
撰稿:第7期“宿新锐”年轻干部培训班 张正印
编辑:文婷婷
审核:崔建国
签发:宋 周